1949年,毛泽东当选国家主席,差一票全部通过,这一票在谁手上?
新中国成立后,得挑个特别厉害的头儿,这人得是对新中国有大功劳的,还得有本事带着咱中国人民一起过上富裕强大的好日子。
在咱中国老百姓心里,毛主席就是那个最适合领导大家的人。不过,按照选举的规矩,还是得投票来定,而且每个代表都有权利决定投不投票。
在大家紧紧盯着的情况下,投票选举的工作总算是顺利搞定了。
当工作人员在数票的时候,意外发现,毛主席差点就拿到了全票当选国家主席,只差那么一票。
大家都好奇得很,到底是谁没给毛主席投上那一票呢?可毛主席却笑着摆手说:“别管他了,不管是谁,不选我都是他的自由。票数是多少就是多少,你们实事求是就好。”
听了毛主席的吩咐,工作人员这才打消了疑虑,走上前响亮地公布了投票的结果。
可结果大家最终还是知晓了,那个没有给毛主席投票的家伙原来是张东荪。
【同为救国救民 立场不同】
张东荪1886年在浙江杭州的一个当官的家庭里出生。
他老爹在当地是个管点小事儿的小官员。
那时候,晚清朝廷被重重困难压得喘不过气,烂到了没法挽救的地步,不过张东荪的老爸却是个清正廉洁的好官员,从来没有对不起老百姓。
之后,张东荪的老爸实在看不惯政府啥也不干还瞎折腾,索性就放下官帽,回家去了。
回到家,张东逊一门心思扑在了学习上。因为爸爸的影响,他打小就对做学问特别着迷,还暗暗下定决心,等长大了,一定要让国家摆脱贫穷和混乱。
张东荪19岁的时候,跑到日本去上学深造。
在这儿,他了解到了基尔特社会主义,这种观点和马克思主义有点相像。
辛亥革命以后,张东荪怀揣着拯救国家和民众的想法,回到了自己的祖国。
起初,他试着通过当官来拯救国家,但发现结果并不如意,于是果断地抛弃了做官这条路。
之后,他成了《时事新报》的掌门人,一门心思推广基尔特社会主义的理念。
那时候,刚从西方传过来的新观念、新文化,大多数人还都不清楚是咋回事儿。
再者,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想法跟马克思主义有点像,因此,那时候张东逊和陈独秀关系挺密切的。
不过后来,陈独秀提出要建立中国共产党,可张东荪却觉得在政治上自己不该有啥立场,也不愿去插手,因此他那时不仅没加入共产党,还和陈独秀这些赞成建党的人吵得不可开交。
张东荪认为,要真正拯救中国,非得走基尔特社会主义这条路不可。
这或许就是之后有人反对毛主席担任国家主席的一个因素。
【张东荪的爱国情怀】
九一八事变后,张东逊不再一门心思闷在书房里琢磨怎么开启民智,而是迈开步子,主动加入到抗日的行列中。
张东荪积极回应了我们党提出的共同抗日的主张,还写了很多支持全国一起抗战的文章来表达对共产党的拥护,这些文章在社会上挺受欢迎的。看到这样的情形,我们党也赶紧向他示好,希望能和他成为一路人。
周总理和他取得联系后,两人谈了好久。他被我们党的真心实意给说服了,张东荪就同意以燕京大学教授的名头,和我们党携手一起抗日。
卢沟桥事变后,北平就陷入了危机,学生们上课时常能听到远处炮火的轰鸣。张东荪为了学生们的安全考虑,请我们地下党协助把孩子们转移到安全地带继续学业,而他本人则坚守北平,为抗日斗争出一份力。
张东荪热心帮忙给我们党筹集打日本鬼子的钱。那时候,咱们军队的药品不够用,很多战士受了伤,因为没有药治,最后牺牲了。
张东逊了解到这个情况,就动脑筋、想办法,给我党搞来了一整车急需的药品,这下可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,也让好多前线战士保住了性命。
尽管张东荪和共产党都想着救国救民,但他们的政治观点却始终没法凑到一块儿去。
听说民盟的主张和自己一样,张东荪很高兴地答应了他们的邀请,成为了民盟的一员。
1941年年底,日本人占领了燕京大学,随后把张东荪也给逮捕了。
日本人想借他在社会上的威望和好评来掌控中国老百姓,于是请他来当教育部长,并且还让他同时做北京市长。
张东荪坚决地回绝了,说他打死也不会给汪精卫领导的国民党政府做事。
之后,日本人发现张东逊跟我党有关系,就想着让他去劝劝那些被抓的共产党人,看看能不能让他们为日本人效力。
张东荪多次尝试用自杀来表达他的抗议,他告诉日本人:“别白费力气了,共产党人不是光靠打杀就能根除的。”
张东逊的不配合让日本人恼羞成怒,但他们又不敢明目张胆地杀了他,生怕激起更多中国老百姓的愤怒和反抗。于是,他们找了个借口,给张东荪判了一年半的有期徒刑,不过缓刑三年。
在打仗那会儿,张东荪对蒋介石带领的国民党政府,心里头已经没了指望,失望透顶了。
真没料到,抗战好不容易结束后,蒋介石立马就按捺不住,发动了内战,这让他对国民党完全失去了信心。从那以后,他对哪个党派都不再相信了。
尽管他对党派的事不太上心,但对共产党倒没啥反感,因此每当共产党碰到难题,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。
内战初起时,张东荪心里头其实不太乐意蒋介石挑起这仗,但他又觉得不能推翻国民党,所以一开始是站在国民党那边的。不过,随着局势一点点变化,张东荪的态度也慢慢往我们党这边靠了。
平津战役打响后,他心里挂念着老百姓,不愿他们因战争遭罪,更心疼那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被战火破坏。所以,他听从了我党的安排,一趟趟地去跟傅作义商量,希望能说服他,让北平城能够和平解放。
起初,傅作义对张东荪的劝导并不买账,但最后他开口了:“我明白,将军您可不想背上千古骂名啊。”
这句话让傅作义心里头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,让他开始站在国家的角度思考,最后和我军商量妥当,北平就这样和平地解放了。
之后,就连毛主席在会上也忍不住表扬张东荪说:“北平能够和平解放,张东荪先生可是出了大力气的。”
【张东荪没投毛主席的票】
新中国眼看就要诞生了,那些为咱国家出过力的人,党和人民都会铭记在心。
张东荪确实是做出了贡献的人,因此他也得到了党的邀请,参加了政协的会议。
这种情况下,张东荪真是倔得让人难以理解,他仍旧守着自己的想法不放,总说中国只有走中间那条道儿,才有希望发展得好,变得强大富裕。对于毛主席提倡的社会主义道路,他是一百个不同意。
张东荪觉得,咱们在经济上可以借鉴苏联的做法,不过讲到政治制度,还是得向资本主义国家取经。
对于他说的那些话,毛主席当场就拒绝了他的提议,还狠狠地指出了他想法的不对。
1949年9月30号,中南海怀仁堂里,大伙儿都盼着那个让人心跳加速的瞬间,因为新中国眼看就要成立了,而且马上就要投票选出一个带领咱们国家往前走的伟大带头人。
说到这事儿,大伙儿心里都挺有数的,觉得国家主席这个位置,毛主席来当最合适不过了。
不过投票的流程还是得进行,于是每位代表都满心激动,小心翼翼地将自己宝贵的一票投进了票箱。
大伙儿默默地坐在位子上,盼着投票结果快点出来。
工作人员仔细地数着选票,结果意外发现,明明有576张票,怎么赞成票才575张呢?大家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一时都愣住了。
有人建议再数一遍票数,但结果还是差一票。按说大家都会投给毛主席,莫非是有人漏掉了没投票?
大家没有直接读出投票的结果,而是很小心地先跟毛主席报告了这个情况。
听完大家的话,毛主席大声笑着说:“这没啥大不了的,各位代表想选谁就选谁,有人想投我一票,有人不想投,不投给我的人,那也是他的自由嘛。”
不论是投票结果还是老百姓的心意,毛主席都当之无愧地被选为了国家领导人。
会议大厅里立马充满了长久不断的掌声和兴奋的欢呼声。
尽管毛主席并不在乎那一票是谁投的,可后来大家还是晓得是张东荪投的,对他这么做感到十分纳闷。
得知是张东荪后,毛主席啥也没说,并且还给了他一个重要的任务。
不过,张东荪并没有因为毛主席的宽容而心生感激,反倒是有点变本加厉了。
【固执己见 误入歧途】
张东荪这个人很倔强,一直对毛主席的外交政策不满意,他给出的建议也没被接受。于是,他便异想天开,打算用自己的办法来扭转中国的这种局面。
他简直着了迷,四处托人想搭上美国政府的线,妄想着凭自己就能把中美关系给搞上去。
后来,一个名叫王志奇的美国特工找上了他,说能帮他搭线美国政府,不过条件是得交出一些资料。
缺乏从政经历的张东荪,把那份政协成员的名单递给了那位间谍。
说来也巧,王志奇在一次追捕特务的任务里,被警察抓了个正着,结果他就把张东荪给招供出来了。
到这个时候,张东荪还没觉得自己做错了啥大事,仍旧嘴硬,说他是为了国家和百姓好。
那时候,大家都希望严惩张东荪,不过最后是毛主席出面讲了一句:“别把关张东荪起来,这事儿就当作是我们自己人的纠纷,好好安置他便是了。”
结果就是,张东荪被卸下了所有担子,早早地过上了悠闲养老的日子。
1973年6月2日,他因为生病去世了,享年87岁。
【结语:】
张东荪是个地道的文人学者,要是他能把在政治上的那股倔强劲儿全使在学术钻研上,肯定能有大出息。
张东荪和毛主席心里都装着救国救民的大梦想,而且两人都是特别有学问的专家。
张东荪的救国梦想太过虚幻,没结合咱们中国的真实状况。
毛主席呢,在经历了好久的革命斗争,还仔细考虑了咱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后,毅然决定走社会主义这条路,所以说,毛主席能成功那是板上钉钉的事儿。
像张东荪那样的理论家,光凭脑子想,没有真正动手做过,最后失败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。
